新浪微博

四川成都商业开启“夜间模式”



  夜间超市为加班族带来便利

  24小时书店、影院、超市、餐馆、菜市……城市夜生活指数居全国第五位——

  “这家开在小区门口的店,半夜都能买到新鲜的蔬菜和海鲜,这对于经常加班很晚才回家的我简直是福音。”4月2日晚9时,成都市府青路谊品生鲜24小时折扣店里,家住府青路的“80后”上班族林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成都街头悄然出现了许多类似该店的24小时便利店和小菜市,这在为不少加班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成都的“夜间消费场景”远不止这些,从火爆的夜间超市到新兴的夜间博物馆,从24小时快餐店到24小时书店,越来越多的商业业态开启了“夜间模式”。在体验经济的大潮中,“夜间消费场景”也正在被商业创新者们不断挖掘,而变换的场景背后,折射出的是成都蓬勃发展的消费产业。

  夜间消费旺盛 城市的夜晚越来越缤纷

  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夜间商店外,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夜间书店也备受青睐。4月1日晚上10时,记者来到位于锦江区镋钯街75号的轩客会格调书店。这是成都首家24小时书店,虽然已是晚上10时,但店里仍然有不少顾客。“原来的记忆中,觉得成都一到晚上除了大排档宵夜或者泡吧外,几乎找不到其他可以夜间消遣的场所,现在好多了,我能在这样优雅的环境里边喝咖啡边看书,感觉十分惬意。”刚从上海回到成都工作的钱小姐告诉记者。

  随着成都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消费模式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消费场所。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以红旗、全家、711等为代表的24小时便利店,以海底捞、小龙坎等为代表的24小时餐厅,以三联书店、轩客会为代表的24小时书店,甚至还有以沃美影城为代表的24小时互动影院……都早已悄悄布满成都大街小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夜间经济市场的消费主力多由上班族、加班族、单身族等人群构成,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更喜欢在夜间娱乐、消费,24小时商业模式显然更契合现代都市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需求。“成都夜间经济的发达得益于消费客群基数的增加,一方面是主力客群‘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他们对夜间消费模式接受度很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成都这几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对成都的夜间商业模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世邦魏理仕华西区顾问及交易服务商业部主管江南告诉四川日报记者,“随着消费者的成长,成都的夜间消费也在进行细分。”

  政策合力支撑 让城市更有生活归属感

  在旺盛的消费需求刺激下,成都的夜间经济现状如何?成都市又将如何引导消费和打造夜间经济?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4月1日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成都的城市夜生活指数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在国际上常用来判断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NASA夜间灯光指数中,成都的夜间灯光强度指数排列全国第七。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统计中,成都以2294家酒吧数量超越上海,位居全国首位。而在夜场电影的放映量上,成都以平均每天放映760.88场排名全国第六位。

  记者了解到,早在去年3月,成都市就推出了12条夜间公交线路,最晚的凌晨1点收车,如遇演唱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还会针对性地临时增开其他夜间公交线路。而作为吞吐量最大的公共交通工具,成都目前已有6条地铁线路,贯通东南西北,收车时间22:45-23:05,在以前的基础上延长了运营时间,进一步刺激了成都市“夜间经济”的发展。截至2019年3月,成都地铁在建线路共有8条,预计2020年底前全部通车,届时势必会为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再添一把火。

  而成都市政府打造夜间经济消费场景的初步尝试,通过今年春节的“夜游锦江”和元宵节“339烟花秀”便可初见端倪。作为锦江绿道的核心IP,“夜游锦江”项目在春节期间吸引了超过16万人次到访,“339烟花秀”更是引发万人空巷。

  随着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塑造战略的深入,成都的夜间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都市印发的《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中也明确表示,要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加强夜间经济的环境营造,加快培育锦江夜消费商圈,引入现代新兴消费业态,打造成都夜消费地标。

  “夜间消费,实质上是在培养未来的消费市场,对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夜间消费场景的满足更是衡量一个城市温度和生活归属感的风向标。”江南分析认为,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发展夜间经济不仅仅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夜间经济的发展还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气质密切相关。□四川日报记者 范瑞鸣 文/图

新闻资讯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焦点访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