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 正文


2023年南充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将达到1600亿元

发展文化旅游 实现强市战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9-09-18 09:40:05    编辑:刘映红


南充市一角
 
  南充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认真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以“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为目标,努力提升“印象嘉陵江·山水南充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战略取得可喜成效。
 
  围绕一个目标
 
  到2023年,力争创建天府旅游名县4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74个、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32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8个,省级以上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12个,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达到6个。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游客接待量达到1.2亿人次,力争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
 
南充市西充县生态园区
 
  近几年来,南充六合企业在保持现有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六合人文资源富集,文化旅游主题鲜明,全国独特唯一的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保存完好的清末四合院、民国时期青砖茧库、50年代初期缫丝车间、干打垒小院、80年代初期职工影院、铁路火车、张澜手植古桑、古银杏林等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和名木古树打造文化产业创意园和工业旅游景观景点。
 
  南充西山开汉楼景区
 
南充西山风景区
 
  特别是近年来的“金色六合银杏文化月”“ 丝绸工艺互动体验”“乘蒸汽观光小火车游览百年丝厂”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中外八方游客来六合游览观光。
 
  文旅与丝绸产业融合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达45万人以上,旅游收入521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丝绸文化,是南充人留住历史记忆,记住乡愁标志性的符合,是“丝绸源点”和“中国绸都” 滋生的源泉。
 
  以特色旅游加快了脱贫的步伐。南充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深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培育度假乡村、精品民宿、古镇古村落、乡村养生养老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等新型产品业态。如阆中天林乡五龙村依托紧靠国家4A级天宫院景区,利用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成为引领南充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标杆。
 
  南充市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文化旅游的综合品质、综合实力、影响力大幅跃升。文化旅游驱动力显著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南充乡村一景
 
  目前,全市创建乡村旅游景区21个(其中乡村旅游A级景区12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西充、阆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南部、高坪、西充)、乡村旅游强县1个(西充)、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29个;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南部、高坪、蓬安)、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34个,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27个,评定民宿达标户70个。
 
  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67.58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00.59亿元。为2023年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擦亮五张“名片”
 
  做响“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名片,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朱德故里文化旅游品质,建设张思德干部学院全国宗旨教育基地,国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提升张澜故里文化旅游品质,按照5A级景区标准提档升级。提升罗瑞卿故里文化旅游品质,推出罗瑞卿纪念馆—张澜故里—朱德故里—张思德纪念馆—南部长坪山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园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做响“历史名城·三国文化”名片。打造东亚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保护开发相如故城,加快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打响“三国之源”品牌。
 
  做响“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名片,打造全球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丝绸源点”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全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做响“印象嘉陵·生态文化”名片。整合南充主城区沿江30公里文旅资源,打造“印象嘉陵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升钟湖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嘉陵天乐谷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南充嘉陵江边一景
 
  做响“世界古城·春节文化”名片。推动阆中古城融入“大蜀道”,打造成为核心节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阆中古院落、古建筑、古街道,提升古城夜游和阆苑仙境实景演出,完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进一步彰显文化旅游魅力。
 
  目前,全市共有伟人和革命先烈纪念场所43处,红军战斗遗址遗迹123处,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南充地方组织活动旧址14处,馆藏红色文物数千件。朱德故里景区内有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生父墓地、丁氏庄园、药铺垭私塾、席家砭私塾、金城小学、琳琅井、朱德母亲墓地9处省级文保单位。朱德故里已于2016年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城阆中
 
  南充市阆中市的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原开国元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住地旧址、红四方面军宣传部旧址、中发市苏维埃旧址、红军强度嘉陵江阆中南津关渡口旧址、中共地下党阆中中心县委(辖九县市)旧址(两处)、阆中红军纪念馆、激战燕子山战斗遗址、阆苍县苏维埃革命法庭等已成为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实施九大工程
 
  实施招大引强增量工程。实施“归雁行动”“引凤计划”,策划包装一批重特大文化旅游项目,对接招引国内外重量级文旅集团和文旅品牌企业。实施“双百亿行动”,全市文化旅游领域每年招商引资不低于100亿元,完成投资不低于100亿元。
 
  实施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改扩建高坪机场航站楼,建设阆中机场。推进汉巴南、成南达万高铁建设,力争绵南和南广邻涪城际铁路进入路网规划。加快推进成南高速扩容和南充过境、阆仪营、南潼高速建设,争取顺仪、南简(天府新机场)、绵南达高速进入路网规划。改造一批国道省道,完善都京作业区、阆中港区和河西码头设施配套。
 
南充万卷楼
 
  实施文化遗产活化工程。推进嘉陵江流域南充段考古调查,发掘蔡家壕遗址等重要古文化遗址。建设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示范项目,提升文物安全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特色博物馆、展览馆。开发川北大木偶、丝毯织造技艺、皮影、竹编等非遗资源,建立一批非遗传承基地。
 
  实施文艺创作展演工程。扶持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影视精品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和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推出一批展现南充特色、蕴含四川气韵、体现中国风骨的文艺精品。加快建设南充亚太国际木偶皮影展演基地、世界木偶主题公园,搭建优秀作品传播展示平台。
 
  实施全域旅游建设工程。开展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制定全域旅游发展纲要和行动方案,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文旅市场综合监管。推动跨市、跨省、跨境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抓好全方位、立体化市场营销,推动设立境外营销点。丰富全域、全天候、全年度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南充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推动阆中、仪陇、高坪、南部、西充等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实施文旅服务提质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加快建设市博物馆、市大木偶剧院、市文化馆(新馆)。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把“印象嘉陵江·百姓大舞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进南充、嘉陵江大讲堂、送文化下乡等办成更具影响的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春节舞龙舞狮、端午龙舟比赛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做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
 
  实施活动品牌升级工程。提升国际木偶艺术周,扩大在世界木偶艺术界的文化影响。提升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办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盛会。提升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成为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的特色品牌。提升“书香天府·万卷南充”全民阅读、南充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升钟湖钓鱼大赛、嘉陵江放牛节、西充桃花节、黑山羊美食节等活动品质,打造“一县一品”。
 
南充桃花节
 
  实施骨干主体培育工程。通过5年时间争创4个天府旅游名县。组建南充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一批文旅企业,支持培育一批星级饭店、餐饮、娱乐、文创等涉文涉旅市场主体。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品质,加大新培育和创建工作力度。打造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村落。扶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实施“一团一策”,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顶尖的歌舞剧院、大木偶剧院、杂技团和川剧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艺事业。
 
  实施文旅融合创新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工业、交通、商贸等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水利旅游、科技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业旅游、公路旅游、会展旅游等示范项目和基地。加快发展“月光经济”,重点培育夜间文化演艺、夜间旅游观光、夜间餐饮服务、夜间购物展销等“月光产业”。将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独具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和文旅文博创意产品。
 
  落实五项保障
 
  健全工作领导机制保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充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1次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由各区(县)市轮流承办。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保障。增加文化和旅游发展在各区(县)市、市级相关部门绩效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文旅产业园区和景区、度假区管理机构激励机制,择优提高管理机构规格。对市级命名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文旅特色村镇等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定市直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推动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强财税金融扶持保障。设立市县两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足额预算并逐年增加。以文化和旅游整合示范项目、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市直文艺院团发展项目等为重点,加大扶持补助力度。支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文化旅游领域。鼓励文旅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鼓励保险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保险产品创新,开展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依法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强化文旅用地保障。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确需使用建设用地的,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文化和旅游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建立全市文旅产业用地分类体系和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对明确列入《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清单》的项目,执行文旅产业用地基准地价。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法定规划。
 
  突出专业人才支撑保障。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引入一批文化旅游领域高端人才。深入实施“文旅人才成长计划”,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提升文化旅游干部队伍素养。推动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支持项目,培养乡村文化旅游能人。打造跨界共享的人力资源平台,组建专家智库团队,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深化文旅领域职称改革。落实文博科研单位执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探索文博科研单位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激励机制。(陈辉 庄光荣)

‖ 推荐专题

微信扫码
网页右上角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