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经济副中心?走好“一颗子”激活“一盘棋”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18-11-15 09:19:52 编辑:张林 点击:

  四川区域发展思考争创经济副中心②

  竞 技 者

  绵阳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绵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绵阳特色产业体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城镇体系,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经济总量大、质量效益佳、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开放水平高、市场活力足、协调发展好、辐射带动广的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

  (摘自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公报)

  德阳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进一步指明了德阳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全力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改革开放高地、古蜀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经过几年努力,实现区域竞争力更强、创新创业活力更足、城乡环境质量更优、人民生活水平更高的战略目标,实实在在打拼出“中心”地位。

  (摘自德阳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公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走好“一颗子”,往往能激活“一盘棋”。在经济发展的棋局中,城市扮演着塑造经济秩序的重要角色。截至2016年末,中国共有663个设市城市,这些不同规模和定位的城市排列组合,折射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吴维海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三+四”的总体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是这一总体格局的引领力量。

  专家组认为,四川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与国家新一轮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布局是相适应的。建设经济副中心是实现构建新格局目标的“关键一子”,对四川优化经济空间、完善经济秩序、激发经济潜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胜负手”。

  四川城镇化率已达到50%,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正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落子经济副中心正逢其时。

  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对策:经济副中心将在局部构筑增长极核,带动更广阔区域加快发展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四川发展的“顽疾”,是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专家组认为,建设经济副中心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一招。

  2017年,成都GDP达到13889亿元,排在第二位的绵阳GDP刚过2000亿元。对比广东、江苏、山东这三个GDP过7万亿元的经济强省,除省域经济中心之外,它们都有三四个GDP上5000亿元的市。四川如果不能成长起来几个GDP超过3000亿元的市,很难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专家组认为,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有利于加快培育若干经济规模较大的市,大力支撑四川建设经济强省。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认为,实践效果足以说明问题。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为例,在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后,不仅自身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也相应带动全省经济格局为之一变。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成了所在省域最重要的创新中心,有些甚至具有了全国创新与研发的引领性影响。赵伟表示,尽管设立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与建设经济副中心并不能完全等同,但其布局落子的做法和成效值得研究和借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林认为,四川有几个GDP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数字,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经济发展秩序的变化。关于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对于破解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顽疾”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分析认为,四川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是英国的2倍,虽然成都地处四川的地理中心,但由于省域面积较大,同时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省域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难以有效覆盖到整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可以在局部区域承担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作用,带动更为广阔地区的发展。

  从全国来看,各省交通枢纽城市和经济副中心城市出现了大面积的重合。专家组认为,一个省要建设经济副中心城市,就和建立一定级别的交通枢纽一样,如果一个城市经济上有条件,空间上有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级别的城市,这就相当于在一个有着众多需求的地方建立一个小型的火车站一样。合理规模的车站对于疏通人流、物流秩序是必要的,同样,合理规模的城市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秩序的影响意义同样不可小视。对四川这样一个面积大,区域经济特征明显的省,要塑造一省的经济秩序,只有一个经济中心是不够的。从国内外发展案例来看,也几乎所有体量大的发达经济区域,都有副中心。

  问题:区域优势不突出不明显

  对策:经济副中心将极大改变省内经济要素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优化

  要素流动不充分、资源配置不高效,既是四川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也是四川由大到强的主要障碍。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四川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是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专家组认为,建设经济副中心有助于各地盯住特色,在优势上做文章。

  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韩文丽分析,在一个区域的经济版图上,划分小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副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主要基于的是城市层级和要素流动的考虑。区域之间,城市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往往是产业有差异,城市有层次,技术有高低,链条有深浅,如此,错位才有空间,合作才有方向。城市的层次,反映的不是城市规模的大小,而是力量和水平的差异,它关乎要素流动。换句话说,城市的本质在于集聚和辐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在于城市的分层和梯度,因分层产生的相对的“势差”和“能级”是要素流动动力源。韩文丽说,在民间有着各种不同版本的城市排名,不要小看了这种排名的现实意义,如果这种排名在事实上被大多数人认可或者接受,那么它也会在城市之间的资源流向上发挥影响力。

  专家组认为,经济副中心作为经济版图中的“二传手”,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是政治、经济、文化要素“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认为,“二传手”在中国西部地区尤其重要。根据调查统计,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仅占全国的2.1%左右,中等城市也只占15.7%左右,均低于东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所占的20%左右的份额。西部地区城市体系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纺锤形结构,而不是正常情况的金字塔型,这种城市体系由于缺少了中间地带,阻隔了要素和资源在一个经济发展空间上的有序流动。

  吴维海和戴宾的观点一致,经济副中心对四川还有更特殊的战略意义。四川省域经济中心——成都,集国家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于一身,经济总量占全省的37%,中心城市如此高的首位度,必然导致省域内城市之间缺乏一个合理、有序的层次序列。经济副中心可以分担主中心压力,帮助克服经济转型阻力,这既能让成都更好地肩负国家使命,也能让成都更好地发挥特长优势,专注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吸纳优质要素资源,同时也能进一步加速要素流动,促进省内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帮助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找准发展定位,在错位发展中实现协同发展。

  专家组提醒,未来几年四川人口的流动值得深度观察。四川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城市镇化率已达50%,未来十年有望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或将有超过1000万人再进城。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3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利于四川形成更加科学的新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

  问题:区域开放不充分不全面

  对策:经济副中心将深刻影响对外经济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四川全面拥抱世界市场

  加快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重要使命,也是四川由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关键之举。专家组认为,建设经济副中心将深刻影响四川对外经济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四川更好对接先进生产力,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

  李林表示,四川要深度参与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大循环中,从跨省跨国资源流动中去捕获机会,只有一个成都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外部资源来说,打开四川市场,要有更多“桥头堡”城市来支撑,而一省的经济副中心城市有望扮演这一角色。省与省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只有若干具有一定经济体量和发展能力的城市,科学分工形成合力,才可能在激烈的高端资源抢占中抢得先机。戴宾举例分析,目前四川省委明确的7个经济副中心“种子选手”都有可能为四川对外开放打开新的空间。比如,泸州和宜宾如将自身水运功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能极大地增加四川向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再比如,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如果军民深度融合探索成功,就能为整个西部地区走出去和全球资源引进来蹚出一条新路。

  专家组认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四川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立体”和“全面”进行了细化和明确,对推动沿海协同开放、沿边协同开放、沿江协同开放进行了具体部署,还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这释放出至少两个重要信号:一是下好我省全面立体开放这盘棋,需要多子联动,才能写好“四向拓展”这篇文章,建设经济副中心有助于在成都外争取设立更多海关特殊监管区、综合保税区,有助于成都以外的地区吸引对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熟悉的人才,加快补齐硬软件设施短板,把分布在四川广袤土地上的众多资源优势,更好推送到全球市场参与配置;二是在未来经济副中心的竞争中,服务四川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深度和成效,可能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为这是四川融入全球经济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经济副中心的‘桥头堡’和‘二传手’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当年纽约同样扮演过这一角色,先做了欧洲资本的二传手,再成了世界的发展极”,专家组对经济副中心的战略意义有更高的期待。

  他 山 石

  广东:考虑地理空间布局选择珠海湛江汕头

  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和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已不满足只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确定珠海、湛江和汕头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三个城市分别位于珠三角、粤西和粤东地区。广深两个主中心再加上三个省域副中心,体现的思路就是通过珠三角带动东西两翼,实现全省均衡发展。

  广东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选择中,地理空间布局的因素比经济总量更重要。和这三个城市相比,经济总量更大的东莞和佛山却未被选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深圳大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璟君分析,佛山和东莞与广深太近,已基本和广州、深圳实现一体化发展。相比之下,珠海作为珠海、中山和江门的中心城市,可以带动珠江西岸乃至粤西的发展;汕头则是粤东大潮汕地区的中心,可以带动粤东地区的发展;广东西部的湛江,则将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虽然以前没有明确这三个城市是副中心城市,但广东在基础设施和政策倾斜上对其扶持力度很大。珠海是我国四大特区之一,随着横琴自贸区建设推进,港珠澳大桥开通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珠海迎来大发展;随着粤西机场和广东西部沿海高铁建设,湛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汕头也是经济特区,潮汕机场及厦深铁路开通后,汕头也将迎来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