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副中心?“桂冠”戴给谁 不仅看“吨位”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18-11-15 09:18:19 编辑:张林 点击:

  四川区域发展思考争创经济副中心①

  专家组成员名单

  刘培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吴维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

  李 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赵 伟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马璟君 深圳大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张牧扬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王海林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李后强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

  盛 毅 省社科院研究员

  戴 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韩文丽 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

  孙超英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教授

  汤继强 西南财经大学智库CEO兼首席研究员

  鲁荣东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小琪 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创:本报记者 胡彦殊 陈露耘 王付永

  周明华 张 雨 高云君杨 洁 刘志杰 邓 也 本报制图 朱 濉

  More大数据工作室

  2395亿元人民币!这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GDP百城排行榜入围“门槛”。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南郴州、陕西咸阳、贵州遵义、广西柳州等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都名列其中,但四川跨过规模“门槛”的只有成都一市。这是四川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的一个体现,破解这个问题,四川迫切需要经济副中心。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同时明确了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省委书记彭清华在会上说,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到时候我们会敲锣打鼓把“副中心”的桂冠给你戴上。

  目前,省内不少城市已明确提出争创经济副中心的计划,但在主要措施上,比较偏重于加快产业发展,提升经济规模,且在加快产业发展中又偏重于数量增长。“加快产业发展、扩大经济规模的措施本身并没有错,但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仅限于此是不够的。”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海林如此认为。持有这个看法的不止他一人,专家组对此都有明确共识:尽管“吨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位,但经济副中心“桂冠”给谁,不能仅看“吨位”,经济副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缺乏带动性就只是一个城市,最多是一个大城市,而不是经济副中心。

  不仅看“吨位”还要看经济“质量”和“担当”

  ●城市和人一样,块头大的未必有力。城市人均GDP是判断城市层级的重要线索

  ●经济副中心既要能“承上”,也要能“启下”,要有稳定的对主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承接和传递能力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认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要件是:基于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省域内的行政管理机构,主动规划设置的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经济辐射能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重任的大城市。

  经济副中心当然首先要看经济。深圳大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璟君提出了“经济力”的概念——“经济力”就是经济规模要大、经济发展质量要优、经济增长前景要好。一个城市仅仅只是经济规模大,未必能担当经济副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韩文丽也认为,城市和人一样,块头大的未必有力。一个经济增长靠房地产或单一产业支撑的城市,也许其经济规模足够大,但“经济力”未必强,这样的城市不足以担当经济副中心。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认为,城市有分层,有些城市竞争力影响力超强,有些城市弱些,由此形成不同的层级。经济副中心在城市的层级上要高于一般城市。经济学家用高度简化的方法判断城市层级——看一个城市的生产率。一般来讲,世界级的大城市,比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生产率往往高出别的城市许多,因为此类城市所集聚的人力资本较多,别的城市逐级略逊。生产率指标具体体现在人均产出上,因此城市人均GDP是判断城市层级的重要线索。

  理解经济副中心,不仅要理解其“经济”的意义,还要认识到“副中心”的内涵。经济上有规模有质量,但缺少“副中心”的功能,也不会是经济副中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林认为,副中心和中心不同,既要能“承上”,也要能“启下”。王海林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副中心的核心要件之一,就是要有稳定的对主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承接和传递能力。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进一步将经济副中心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所应担负的功能分为三类情形。一是承担,全省经济副中心要成为全省某一或某些经济功能的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功能区;二是共担,全省经济副中心与省域经济中心共同担负某一经济功能,成为全省该项经济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之一;三是分担,发挥辅助作用,分担全省某些方面的经济功能。要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至少要能够“分担”。

  不仅看“吨位”还要看经济“话语权”和“腹地”

  ●经济副中心要对全省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控权、主动权

  ●经济腹地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副中心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要成为经济副中心,通常需要具备这些综合条件:经济实力强、人口总量较大、与首位城市距离适中、区位优越、科技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知名城市品牌、有较强人才吸附能力和优良成长环境,等等。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这些只是基础条件,关键要看是否拥有经济“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对全省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具有一定程度的把控权、主动权。

  战略性资源不仅指硬性的能源、资金等,更多还指软性的政策、人才、信息等。

  战略性产业包括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者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对经济发展能够作出重大贡献。后者则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如一些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战略性通道是以战略性区位优势为依托,以港口、航空、公路、铁路等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构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要素流通和产业梯度转移通道。对外而言,它是一省参与全国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是地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重要平台,起着衔接与世界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秦尊文认为,全省经济副中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聚集经济效应和正外部经济效应,这两种效应使其对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使城市进入“聚集—扩散—再聚集—再扩散”的良性循环发展,形成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和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群或经济区。

  在“聚集”方面,副中心凭借其在区位条件、服务能力、交通运输、信息交换、设施水平、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区域内的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促使区域内的这些生产要素向中心、副中心城市集中。

  在“扩散”方面,副中心拥有高效的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拥有高效的物流、金融、教育、科技、信息和其它服务业,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移、资本输出、信息传播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围绕经济副中心城市的城市群。

  经济副中心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要有集聚和辐射的空间。对此,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吴维海提出了经济腹地这一概念。他认为,腹地意味着市场、物流、人流等,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副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腹地纵深越广,经济副中心城市的成长空间越大。

  “腹地不能仅仅着眼于本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提醒,应该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去识别哪些地方有可能成为经济副中心城市——既要吸纳集聚本省的要素,也要吸纳和集聚周边省份的其他地方的要素;既辐射本省其他地方,也要辐射周边省份其他地方。

  不仅看“吨位”还要看交通“集输力”和社会“服务力”

  ●经济副中心要有方便、快捷和低成本的交通,还要有主中心不具备的运输方式

  ●经济副中心要具备为整个区域提供直接的、引领性的、示范性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经济副中心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因为它直接影响人才、资金、信息等的流动,这对身处内陆地区的四川尤其重要。“发达”体现在方便、快捷和低成本上,王海林认为,交通“集输力”是经济副中心的核心要件之一。

  首先看区域内的交通联系。交通通达能力与速度决定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半径。如经济区以高速公路相连,则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半径就是80公里;若经济区以高铁相连,则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半径就是250-300公里。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交通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辐射半径的扩大,从而也使得区域增长极的范围从城市(普通公路)—城市群(高速公路)—大湾区(轨道交通)。

  其次看区际间的交通联系。区域经济中心、经济副中心必须有区域与区域外联系的交通枢纽,枢纽要承担与区域外联系的主要通路,同时要承担其在区域内的集输功能。如果讲速度,当然是航空或高铁,如果讲成本,那就是水运。因此,区域经济中心既要有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多种运输方式,全省经济副中心还要有主中心某些不具备的运输方式做补充。

  还要看交通组合优势。经济副中心一般应具备全省第二交通枢纽的功能。这不仅要具备人流的快捷运输,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物流的快捷与低成本。省域的主中心城市一般是省会城市,更注重人的运输快捷性,而经济副中心,主要是承担经济的运输功能。高铁不能只考虑人流,物流更重要。

  “总的来讲,运输的方式要齐全,运输的组合要灵活,成本要低廉,为业主提供‘门到门’的一站式服务。”王海林说。

  此外,经济副中心还必须具备为整个区域提供直接的、引领性的、示范性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比如科教服务功能,科教水平正在成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产教城融合提升城市档次也日益成为新一轮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文体服务功能,文化、体育以及旅游设施既是城市功能又是产业载体,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文体设施配置,既要产生对科技与产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又要体现对区域其他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他 山 石

  湖北:设宜昌襄阳为省会“二传手”

  湖北省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省会武汉偏于鄂东,客观上需在西部地区培育“二传手”。2003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和宜昌两市成为全国最早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因为它们首先有成为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基础,对区域经济有一定辐射拉动作用。

  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宜昌和襄阳两市所占湖北省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21%以上。此外,两市在湖北政治文化等领域,影响日益增大。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省域副中心的桂冠不会自然带来积极变化,具体发展也需要含金量高的政策来推动。湖北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实行“省官治市”,两市市委书记目前均由省委常委兼任;二是下放权力,将省直相关部门的土地、规划、投资等审批事项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下放或委托给两市;三是改革先行先试,如授权两市开发区率先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四是明确带动范围,推动以宜昌为中心的宜荆荆城市群、以襄阳为中心的襄十随城市群建设。

  城市的发展,最终仍取决于自身努力。从近两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看,武汉市吸引人口净流入达29.12%,宜昌4.74%,而襄阳为负5.11%,说明副中心城市并未跟上中心城市的发展节奏。经济副中心带来的发展机遇显而易见,但不是永久的必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