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破解人才瓶颈 促进产业发展
时间:2018-05-05 13:43:43 来源:四川组工网 编辑:李超
  近年来,通江县立足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优良等优势,围绕有机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战略,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人才“桥头堡”,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凝聚人才智慧,以绿色价值再造走出脱贫攻坚“造血”之路。
 
  突破“编岗合一”用人局限,坚持政招企用“全脱产”服务。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引才用才理念,坚持开展“编留单位、人到企业”的服务活动。一是单列编制招人才,整合全县编制资源,每年单列50个专用编制,按照“有需则引、空缺则补”的原则,重点围绕旅游、农业、林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急需型、紧缺型专业,定期开展公招,实时赴外引才。累计招引产业发展紧缺型专业、高层次人才200人次,实现了产业发展人才不断链、工作不断档。二是双向选择重实效,常态坚持智力服务园区计划,每年举办1次“企业、人才双选会”,按照企业申报、人才申请、组织把关的程序,推动企业和人才结合自身实际“认亲”。先后有65个企业申报智力服务130多个岗位,170人次被选派到园区、企业开展智力服务活动。三是强化保障无后顾。先后制定出台《通江县引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暂行办法》《通江县关于“巴山优才”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在给予安家补助、生活补助及住房、家属随迁、个人婚姻或子女入学关心和照顾基础上,将产业智力服务人员编制保留在政府部门,积极营造保障有力、后顾无忧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园区、企业“大显身手”“尽显才能”。县农业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廖坤,被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特聘为总经理助理,长期负责保种繁育技术指导,推动巴山生态牧业获得了四川省省级青峪猪原种保护场资质,并获得了四川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成为巴中市首家省级原种畜禽场,于2017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突破“固定时段”工作现状,坚持常态指导“半脱产”服务。始终坚持机关工作与产业服务“两不误”,大力开展了“工作在单位、服务到企业”的结对指导活动。一是成立机构强化统筹。成立由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的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和特色产业推进工作组,依托县委农工委成立了全县产业发展办公室,配备事业编制10名,并由农工委主任兼任主任,统筹全县产业发展项目、人才资源,牵头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相关具体问题。二是统筹安排结对联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结对联系企业、定向指导产业机制,县委人才办会同县产业发展办,定期统计更新企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及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建立人才需求台账和专业技术人才库,按照“企业需求、专业对口”的原则,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安排80余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与6个产业带、23个企业结成技术指导“对子”,抽派60余名技术人员组建专门技术组对157个贫困村开展产业发展巡回技术指导。三是常态指导助力发展。参与结对指导技术的人员按照每月不低于2次的要求,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企业、基地现场指导,或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实时指导方式,帮助企业、基地解决技术难题,开展参谋建议、对外营销等工作。通江县农技站硕士研究生赵海冰帮助空山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创建有机马铃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获得2014年马铃薯有机产品认证,成功申报巴中市“空山”牌知名商标,接洽参与了成都西博会、绵阳科博会等产品推荐会,让空山马铃薯走出省门、销往全国。目前,在智力服务产业的推动下,全县特色农业围绕食用菌、茶叶和道地中药材、干果、生态养殖综合产值“400亿”工程,发展食用菌6亿袋,新建茶叶基地3万亩、核桃基地6万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新建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3万平方米、生猪养殖基地5万平方米、特种水产养殖场3个、稻鱼工程1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20亿元。
 
  突破“专才专用”价值理念,坚持资源共享“不脱产”服务。始终坚持政企共享资源,让人才在单位、不进企业也能够提供智力服务。一是平台共享夯基础。整合项目资金、人才资源,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建立省级创业孵化园、中小企业孵化园2个,银耳产业技术院、青峪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2个,升级建设农业、林业、水务、环保等单位实验室、研究中心,积极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搭建研究平台,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工作格局。二是智力共享促创新。制定政企技术攻关联动制度,整合政企科研技术人才,依托各类科研平台,按照“课题共定、对策共商、实验共做、信息共享”的要求,重点围绕有机、绿色、生态、健康等目标,共同研发银耳、青峪猪、核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重点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品升级、产业转型。三是成果共享增效益。按照“共研共享、自研入股”的原则,鼓励县内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将创新成果转让给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实现智力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县茶叶产业中心副主任廖亚生与县内外专家帮助罗村茶叶改进加工技术,解决了过去加工的茶叶中有苦涩味的技术难题,研发出了罗村秋季绿茶、罗村红茶及罗村毛峰等三个新产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还帮助公司在成都建立了销售网点,增加了企业收入。县银耳科研所团队帮助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技术攻关,采用古法熬制而成银耳汤“东方汉露”有效保留了银耳的营养成分和药用功效,实现年产值300万元。(赵江东 罗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