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红色金融题材电影《红军钱币》走进通江取材

时间:2017-05-15 11:43:23 来源:中国网 编辑:李诗溶
  为追寻红色金融足迹,传承红军钱币精神,中国首部以红色金融题材电影《红军钱币》剧组近日走进四川通江,深入永安镇得汉城村红军造币厂、总经理部遗址为该剧取材。据记者了解,红色金融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通江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的重要城市,在抗战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红军钱币的可歌可泣动人故事,剧组探寻红军钱币历史和文化,通江之行将开启中国首部红色金融题材电影的大门。
   
  溯源红军钱币精神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红军钱币,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革命年代,炮火纷飞,一种忠于革命的信仰,让我们的先辈在那个年代,铸就了红军文化精神。《红军钱币》剧组在前往巴中通江县取材,与其说是去寻找文化,更确切的形容是去追寻那个年代的精神。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川陕省经济总公社旧址
 
  该片制片人廖明对于即将亲眼见证到的红色钱币文化而振奋。“金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人民币的发展和成长,凝聚着我们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他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正开启着我们的金融强国之路。

  而对于记者提及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和目的的问题,廖明坚定地表示,面对着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我们的金融人员依旧保持着最初红军钱币时代的精神,我们剧组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正是要深度去探寻这份红军时代的造币精神,以让我们的金融工作者们,能够继续保持和坚守那个年代这份难能可贵、不可忘却的红军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让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一路凯歌。

  走进红色通江取材  生动还原革命年代造币史

  “越来越近了!“《红色钱币》剧组的成员们个个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从剧本创作到剧组成立,剧组成员们虽然个个都能背诵出剧本的内容,并一直在历史的史料中去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本该平静的内心却因这一次要亲眼见证这些历史,反倒让他们不再平静。

  通江县文物局局长龚道勇、通江县永安镇文化站站长付绍春知道剧组的到来,很早便守候着。“这里是红四方面军银币铜币厂旧址,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石印局旧址······”通江县文物局局长龚道勇向记者介绍道,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在通江县成立,省财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兼任银行行长。于是,四川通江便成为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承担起红军金融体系最初发展的主战场。 



得汉城村村民李国泰向一行人介绍刻有“苏维埃”字样的银元

  钱币界认为,川陕苏区将革命口号铸在钱币上,是中国钱币史之首创,在世界钱币史上也属罕见。据有关史料记载,川陕工农银行从1933年至1935年,货币发行总量为280万元,其中布币200万元,银币50万元,铜币30万元。1935年4月,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将铸币机器全部沉入旺苍坝东河亭子口的深滩里,结束了铸币的使命。截至目前,川陕苏区红军钱币数量共计305件,其中银币4件、铜币48件、纸币41件、布币212件。

  深度挖掘红军精神  电影为媒支持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

  革命年代的金融历史遗迹犹存,但是革命年代那种奋不顾身、舍己为人、造福天下的革命精神,我们将如何传承?对此,作为中国首部红色金融电影《红军钱币》出品方的四川一树光影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是继《红军小学》后第二部红军历史经典系列电影。

  站在历史的今天,贯古通今,这个影视公司从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准备通过电影的形式,为我们生动还原并永久地记录下当年红军钱币铸造的艰辛,并挖掘及发扬红军精神,让我们的金融工作者们永久传承。



红军造币总经理部保管库旧址

  据悉,《红军钱币》该片由真实革命故事改编,讲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红军从鄂豫皖苏区带来的少量银币和面额不等的纸币,仅供内部使用,远不能满足当地市场流通的需要,致使红军筹款、政府收支和市场贸易相当困难;国民党军对当地实行经济封锁,当地军阀制造假的红军货币流通上市,造成当地群众对红军货币的失信,苏维埃银行的行长廖福恩(原型郑义斋)等人通过与土匪和当地军阀的斗智斗勇使当地群众重新拾起对红军货币的信任,从而为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提供了足够的资金的故事。
  
  据摄制组负责人杨邵友介绍,《红军钱币》电影的出发点是让从事金融行业的相关人员看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发展的这一块革命的初衷,而巴中作为川陕革命老区,作为毛泽东主席承认的革命第二大苏区,因此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推出川陕革命根据地,杨邵友表示想以文艺作品、电影等作为新闻宣传,支持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黄欢)
视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