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 > 动态 > 正文 more>>

香火万家朝六月,黄龙庙会再现民俗文化盛宴

时间:2017-07-08 15:47:54 来源:中国网 编辑:唐丽华
“香火万家朝六月,羌歌藏舞杂喧阗,帐篷分布如连营,炉火明灭如闪灯。”清人汤子清笔下的黄龙庙会,在7月8日(农历六月十五)上午又重现黄龙后寺广场。由黄龙管理局牵头的“黄龙庙会民俗文化活动”今年更加精彩纷呈,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松潘土琵琶弹唱、藏羌锅庄和民俗文化图片展等震撼了所有参与庙会的游客。除此之外,本次庙会还加入了民谣弹唱,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让游客体验到了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黄龙庙会数百年,民俗文化韵味更深
 
        黄龙庙会于每年农历6月13日至6月15日定期举办,旨在展示黄龙区域民俗文化特色,提高多民族参与性,进一步提升黄龙文化旅游内涵,巩固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和谐结构。举办庙会的黄龙寺建于明朝,又名雪山寺、白鹿寺、藏龙寺,分前寺、中寺、后寺,相传为黄龙真人修道成仙之地。相传,六月十五日是黄龙真人修道成仙之日。
 
        为了纪念黄龙助禹疏导大江之功,《松潘县志》载,自明代修建黄龙寺以来,开始了庙会活动。天长日久,约定俗成,便成了一年一度的黄龙庙会。 距黄龙沟沟口约3.5公里,原有前、中、后三寺庙。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是佛教寺庙,有佛教信徒朝拜。原有五殿,分别为灵官殿、弥勒殿、天王殿、大佛殿、观音殿,现仅存观音殿及十八罗汉塑像。如今修复一新。殿内有茶水、仪器以及旅游纪念品等供应。
 
        黄龙后寺距中寺约600余米。庙宇随山就势,独具风格。后寺主供黄龙真人,后寺下的溶洞—黄龙洞有天然钙化黄龙真人座像。黄龙寺以道家为主流。相传助大禹治水的东海黄龙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为黄龙真人。其身化作十里金沙,其麟化作千座彩池。后人记其功德,建黄龙寺。
 
        寺前有近万平方米的开阔地,每年举办庙会。自明朝以来庙会期间,县内各地藏、羌、汉等信教群众携带帐蓬、炊具、食品、被褥、香腊纸钱或骑马,或步行,或开车,前往黄龙寺烧香拜佛,祈神还愿。一时间,香客、商贩、游人云集。
 

 
        聚纳各族文化,民族友爱成庙会共识
 
        本次庙会上,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演绎,进一步挖掘了黄龙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和展示悠久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加强交流,增进友谊,营造景区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黄龙多元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升黄龙景区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促进文旅相融,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除了民俗表演,本届黄龙庙会上各民族、各地方的名小吃也特别多,游人们在这里品味到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民族的食品。庙会期间,可以说到处是歌舞弹唱。有很多远道而来的港澳同胞、外国朋友和好奇的游客都在路边举起相机,叭叭地按着快门,记下这难得的庙会“赶”情。
 
        在庙会期间,人们不分彼此,不论族别,先到为主,后到为容,不见往日血与火,但闻处处酒与歌。外来旅人更成了人们尊敬的宾客,你争我夺地被邀请野餐。主人双手齐额,端起酒杯,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充满了友好和睦、团结友爱的气氛。
 

 
        黄龙瑶池圣地仙境,自然秀美人文荟萃
 
        黄龙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以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结构造型最多样的露天钙华景观而闻名于世,其彩池、滩流、森林、雪山、古寺、民俗交织在一起,独具魅力,被誉为“人间瑶池”、“圣地仙境”。
有终年积雪不化的岷山主峰雪宝鼎,成为当地神山崇拜体系的核心,朝拜、转山者不绝如缕,更演化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的黄龙庙会,将黄龙地区的民族风情、宗教神秘汇集为一体。
 
        有松潘古城、小河古城、黄龙古寺、尕咪寺、清真北寺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昭示着黄龙地区久远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
 
        有毛儿盖会议、沙窝会议旧址和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等革命纪念地,是踏访长征足迹的必经之地;有遍布区内独具特色的各民族村寨、大小庙会等文化元素。
 
        汉风、藏韵、羌情、回俗在这里汇聚,各民族独具魅力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建筑方式、歌舞娱乐等在长期的民族杂居中得到了促进与融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黄龙地区的这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互渗,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极大的优势,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在旅游开发的带动下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黄龙地区的民俗生态结构也呈现出新的地域特色。

视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