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画师”和小伙伴绘出曹家巷版“清明上河图”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时间:2016-10-26 09:00:38编辑:李诗溶

冷冰(左)、蒋璐(中)、张大勇耗时两年,手绘20米长卷,记录曹家巷改造变迁。
 

曹家巷版“清明上河图”。

  10月24日,成都金牛区银杏路旁,一幅20米长的画卷铺开在林荫里,吸引了不少过路人的目光。画卷上,丰富的人物动作和喧哗的街坊、闹市之景,展现出曹家巷的历史变迁,让人不禁联想起名画《清明上河图》。

  那么,这曹家巷版“清明上河图”又出自哪位大师?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画其实是由三人共同完成,其中一人是身处闹市的卖面人。为完成这幅画,他从2014年年底开始,白天开店卖面,夜里则挑灯作画。

  最终,该画断断续续,合三人之力于今年全部完成。当天,不少围观的“老成都”纷纷呼吁,希望将该画收藏到当地博物馆。

  亮相

  / 20米长卷摆街头 人物超两千个


  “这么长的画,画完得花多长时间?”24日上午,金牛区银杏路上,不少过路市民发现,原本空阔的街沿上,多了一幅巨型的黑白画卷,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围观。

  “虽然是黑白的,但里面的场景很熟悉。”56岁的黄女士说,一开始还以为这画是临摹的“清明上河图”,但看了文字介绍后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以前住的曹家巷嘛。”

  当天上午11时许,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人正在围观这幅巨画。35岁的张大勇从一家面馆走出,而他便是路人询问的长卷作者之一。

  “这幅画名叫《曹家巷·蝶变新生》,今年3月首展时便很受欢迎。”张大勇指着画卷头说,原画在朋友处保存着,当天展出的为缩减版。该画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成都曹家巷的前世今生,“整个画卷长20米,包含数十个场景、上百栋房屋,以及两千多个人物。”

  创作

  /白天开门卖面 夜里闭门作画


  “这幅巨画其实是三个人的成果。”张大勇说,除了他以外,还有摄影师冷冰以及都市白领蒋璐,“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

  张大勇说,很多人认为他是专业画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的正业是一家面馆的老板。”

  2014年年底的一天,好兄弟冷冰到他店里吃面。饭桌上,冷冰说想画出这些年曹家巷的变化,“我立马就答应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那里承载着老成都的记忆。”张大勇说,后来,同样爱好画画的蒋璐也加入进来。

  “我们都爱绘画。”20岁左右,张大勇便师从画家吴成建,“画了10多年山水国画,笔墨一直都是我的兴趣和爱好。”

  由于三人各有职业,白天都要上班养家,为了时间上不起冲突,他们只有夜里挑灯创作。

  “白天,我照样在店里卖面。”张大勇说,一到下午打烊,这间身处闹市、不到30平米的面店,便关上门变为画室,“中间也想过放弃,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

  点赞

  /见证城区变化 市民盼博物馆收藏


  “我们原本预计画10米的,但画着画着就停不下来了。为了完善整个变化史,最终增加到了20米。”当天中午12点左右,又来了一群围观的市民,张大勇指着画卷上的人物、场景一遍遍介绍,“这是当初热闹的曹家巷,有菜贩聚集吆喝、市民讨价还价的场景。”

  张大勇说,他们曾骑着电瓶车多次去曹家巷打探,“创作之外,我们其实也见证了这里的变化,画卷最后呈现的是现在的场景,有地铁、高楼、商场等建筑,也有早起晨练、上学、逛街的生活景象。”

  “从头到尾,花了20多分钟才看完。”市民李先生用手机拍下这幅画,感慨不已,“能在黑白线条里见证一个地区的变化,这也是令人震撼的。”有不少市民呼吁,应该把该画送到当地博物馆,供更多人观赏了解。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实习生李琴摄影杨涛